余自太原还匡山道中逢泽上人与至海昏山店有作

宋代· 释德洪

凶衰不祥忧患变,卧念余生真自厌。向时衣裓识天香,朅来唾痕馀瘴面。

故人诃讥岂忍闻,新交推挤不容喘。子独心翔异众人,追逐南来不辞远。

重逢难取梦中物,一欢且喜身俱健。忽忆南荒海外时,敢料北山松下见。

莺唇清滑柳困顿,醉人春色初醇酽。莫凉香雾满村落,轩包到榻眠山店。

我已归休万事足,但馀老眼遮黄卷。静时颀绍痛诫我,先须从此焚破砚。

念子怀亲渡大江,枝叶行复登淮甸。分携一语有精神,行藏直使圭无玷。

石门中秋同超然鉴忠清三子玩月

宋代· 释德洪

三年窜南荒,两过中秋夕。月不弃羁囚,高义照罅隙。

凛如寝雪霜,但觉炎瘴失。梦清不敢归,鲸浪溅天白。

中原一转首,心折数弟嫉。遥知亦念我,看至玉轮侧。

有生穷至此,甘作死生隔。今年又中秋,气味如夙昔。

筠溪绕茅芦,波影登几席。危磴通石门,高眺屡顾陟。

空山夜气升,草木正蓊郁。超然凛清癯,可即不可及。

华纷落无馀,但见霜露实。三子新间旧,学问川增益。

骏气不受羁,奔帆初伏枥。人生一大梦,聚散两戏剧。

境岂妍鄙哉,而心自南北。忽惊西楼高,含光下注射。

林叶动流水,楯瓦粲佳色。翩然步脩径,杖履草露湿。

地坐阒无人,但闻虫唧唧。清境难抱石,秀句为收拾。

明年当复和,胜践要缀续。晴阴万里同,世路致欣戚。

付与市朝人,举酒相叹息。月虽默不言,泾渭视喧寂。

劝学次徐师川韵

宋代· 释德洪

揭阳滨瘴海,苦雾搏蛮烟。自古无衣冠,安得礼义传。

韩子见而叹,岂是终弃捐。选士得赵德,讲学与周旋。

遂为乡里荣,士慕旧而先。却后三十载,才者森排肩。

东瓯赘华夏,西汉为边沿。民俗号殷富,亦有佳林泉。

黠者事商贩,朴者工力田。自隋迄于唐,稍知慕华轩。

乃有欧阳生,粹然而出焉。古文有师法,学问知渊源。

其后贤者至,杂遝盛中原。至今号多士,富贵争熏天。

江南佳丽地,南昌富山川。幽谷抱欧峰,西山秀气连。

地灵秘奇运,当有命世贤。山辉玉韬石,水媚珠怀渊。

君看乌衣里,俊雅争清妍。治朝开三舍,精拣无遗篇。

幸当勤灯火,无忘临简编。会看起白屋,宁遭犯青钱。

大当到三事,小当步八砖。赵德欧阳生,岂独令居前。

努力各自励,请视徐子言。穷耕有恶岁,惰农无丰年。

言小可喻大,岁晏宜勉旃。

别潜庵源禅师

宋代· 释德洪

宝公禁锁寻常事,形如聚墨非实然。潜庵去眼十五白,再见敬仰加拳拳。

黄龙今代南阳老,而公不减真耽源。眉须俱荒气深稳,幻灭都尽光浑圆。

公登八十我才半,道义乃尔相忘年。西山无时渡漳水,洞壑俨在眉目前。

祝公勿学亮座主,兴来径往呼不旋。

戏呈师川驹父之阿牛三首 其一

宋代· 释德洪

今代南州孺子,要是万人之英。安得际天汗漫,著此海上长鲸。

蜀道人明禅过余甚勤久而出东山高弟两勤送行语句戏作此塞其见即之意

宋代· 释德洪

众中闻语识巴音,京洛沅湘久访寻。张口茹拳君聚落,垂膺拭涕我山林。

碧岩花堕鸟飞去,蒲坐叶飘针正纴。袖里两勤太饶舌,丈夫声价老婆心。

次韵王觉之裕之承务二首 其二

宋代· 释德洪

兄弟令人眼倍明,六经心醉几时醒。韵高山岳横南极,机妙鲲鹏化北溟。

丽句重逢天下白,俊才今见海东青。数篇秀色凌千嶂,来慰摧颓病掩扃。

张野人求诗

宋代· 释德洪

醉看湘山二十春,杖藜疾趋旋路尘。儿童拍手呼不住,并行磨之不怒瞋。

人间祸福本无象,引手按之如有神。草鞋不踏公卿门,术中玉石两俱焚。

不知世上有憎爱,一味但觉山林尊。得钱行沽付一醉,儿啼妻号了不闻。

孔仲山为阿里卒,吴门亦藏梅子真。何年笑跨紫云去,举手山头谢世人。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一宾度罗跋啰堕阇尊者

宋代· 释德洪

霜筠雪竹,石磴下安。青猊妥尾,徐行仰看。师则跏趺,顾视空几。

吐词如雷,侍者无耳。

宋迪作八境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一首 烟寺晚钟

宋代· 释德洪

十年车马黄尘路,岁晚客心纷万绪。猛省一声何处钟,寺在烟村最深处。

隔溪脩竹露人家,扁舟欲唤无人渡。紫藤瘦倚背西风,归僧自入烟萝去。

闻龚德庄入山先一日作诗迎之

宋代· 释德洪

梦暖不知窗雾白,眼寒初爱縠罗轻。欣闻明日一龚至,想见随轩二李行。

夜雨晓晴寒食近,水流花发子规声。披襟散坐青林下,依约斜川万古情。

十六夜示超然

宋代· 释德洪

山深久不晴,领略三伏暑。夜凉闻风泉,疑作空阶雨。

但觉纸窗明,不知山月吐。阶除偶独立,满庭浩风露。

室閒门未掩,时有飞萤度。馀生愿俱子,万壑千岩处。

艰难百忧中,长恐此心负。今宵复对榻,乐事遽如许。

地偏心亦远,喜俗忧自去。风光如辋川,窈窕辛夷坞。

以短暴弟长,正坐功名误。何如庐山阴,一水断世路。

持远两镜临,于中可无睹。此诗若散缓,熟读有奇趣。

便觉陶渊明,彷佛见眉宇。

关于诗人

释德洪,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1089),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