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藕华枉过山居,次元韵四首 其四

清代· 丘逢甲

满路秋花散晚香,一尊人醉万松堂。呼云送客出山去,金简峰头初夕阳。

秋怀八首,次覃孝方韵 其三

清代· 丘逢甲

王母云旗缥缈间,冥冥龙去枉髯攀。海中仙蚌流珠泪,天上寒鸦怨玉颜。

往事已沦开宝史,故宫曾唱纥干山。剧怜未殉西陵葬,定策归来国老閒。

游白牛岩二首 其二

清代· 丘逢甲

海色山光文起楼,才人遗墨壁间留。春林石气漾寒碧,落日倚栏云满头。

久旱得雨初霁,饮人境庐,时闻和局将定二首 其二

清代· 丘逢甲

得雨虽迟也胜无,东皋预计麦苗苏。青天转粟趋行在,黄海传烽迫上都。

已叹鳌翻难立极,岂容龙醒更遗珠。至尊薪胆劳明诏,醉抚横腰玉鹿卢。

家芝田

清代· 丘逢甲

寒雨潇潇下凤城,秋光残后见金英。失时未贬文章价,入市难逃隐逸名。

香国久推黄种贵,蛮花休慕黑洋生。吟芳冷抱无穷感,过酒墙头且共倾。

十四夜月

清代· 丘逢甲

四万八千户,将完玉斧功。看成地球椭,摄起暮潮雄。

势已群星避,光先四海同。山河终一统,留影大瀛东。

重九日游长潭六首 其三

清代· 丘逢甲

积水潭益深,积石山弥尊。山石瞰潭水,一一生秋痕。

或翁晒鱼网,或媪负幼孙。或为仙人驱,桥址留三分。

残梳碎万齿,古阙呀双门。是皆禀星精,且更为云根。

流水无尽时,石亦亘古存。拊石怀古昔,高歌动乾坤。

题潘鸿轩百花卷

清代· 丘逢甲

即教论画亦名家,墨气蒸成五色霞。展卷如逢仙世界,令人长见四时花。

波罗谒南海神庙五十二韵

清代· 丘逢甲

莽莽扶胥镇,庙祀南海神。冕旒古王者,龙服如天人。

甲裳列将吏,珠翠罗妃嫔。维神镇炎荒,坐抚万介鳞。

自粤隶版图,历代修明禋。岂惟司潮汐,涝旱关喜啧。

有时特告祭,天子命大臣。红棉二月花,庙瓦朱璘璘。

斑斑两铜鼓,神威藉而伸。雄鸣雌辄应,奔走百粤民。

东风吹万艘,打桨波罗春。神寿知几何?云是神诞辰。

香烟霭高空,广庭杂羞珍。鱼龙进百戏,曼衍何侁侁?

是时庙市集,蜑语争蛮银。泥鸡绘丹彩,妙若能鸣晨。

终岁妇孺工,罄售未浃旬。年年荷神麻,近庙民不贫。

我来秋九月,寒日摇江濒。市閒庙亦静,神几生秋尘。

落叶纷满阶,僧厨应添薪。扪鼓复读碑,两廊且匝循。

顾瞻门庭间,赑屃何砰磷?宋明开国初,武功碑具陈。

明祖起布衣,尤表雄无伦。惜皆在唐后,但觉年代新。

最古惟韩碑,日月光贞珉。碑缺亭亦圯,重建需百缗。

同游各倾囊,再至功应竣。我思此庙初,寔瞰南海滨。

风涛旦夕生,欲往多逡巡。行舟较今拙,动辄忧沉沦。

偶因遣祭归,疑神福其身。作碑旌厥功,匪特耀所亲。

安知古沧海,今化田畇畇。庙门通江路,沙壅久且堙。

古人系舟处,泥没双石麟。去门数百武,高丘碧麟峋。

上为浴日亭,破晓奇景臻。苏诗俨在石,驳落未尽泯。

海虽去渐远,浩荡犹无垠。半夜潮始生,云霞捧红轮。

此亭得此景,古语仍可遵。我从罗浮归,饱看踆乌踆。

维舟此庙下,秋风吹白蘋。虽非邀神福,崇古端冠巾。

杖策登此亭,寒绿生松筠。浩吟一以眺,双江绕如绅。

斜阳正满目,秋波碧粼粼。海山万紫翠,云驳难为匀。

惜无古人见,此景为写真。神鸦送客归,去去秋江津。

岁暮作

清代· 丘逢甲

消尽年光是客愁,倚阑斜日下山楼。还乡羽羡双黄鹄,入世心惊万火牛。

故纸风云供刻画,野人木石慰居游。壮怀未遂身将老,满眼寒山早白头。

东山感春诗,次己亥感秋韵 其六

清代· 丘逢甲

神丹浪说解还童,哀感中年遇谢公。难遣故宫禾黍恨,春灯和泪写王风。

东山松石歌和郑生

清代· 丘逢甲

大阴黑、耀灵匿,天上风云惨无色。飞虎伏、神龙蛰,龙化为松虎化石。

君不见南海之滨、东山之阴,松苍苍兮石碧。松石间,谁所祠?

睢阳张许双灵旗。前游者驱鳄韩昌黎,后则啼鹃带血之文文山来题词。

诸公皆与此松此石深相知。当松髯兮怒张、石齿兮愤吐,恍惚见斥庭凑,骂禄山而拒蒙古。

安知佛骨未焚、别出胡神欲代今天作之主。大海茫茫,环起胡虏,叛臣不必定在节使府。

坐令绛灌无文、随陆不武,衣冠道丧道实苦。松耶、石耶?

安得风云复奉尔为龙而为虎?吁嗟乎!长白山上有石虎立而参天,下为松花江,松涛万壑飞龙泉。

天昔生真人于其间,真人去今几世而几年。漫漫者海,生尘生烟,遮山蜃气而蛟涎。

何来精卫口衔木石欲填海。哀哉!海深不可填。我登东山,远睇长白,北向哀泪,匪泪伊血。

古人不我待,谁文章而谁气节。但见石非石兮、松非松,乃古人肝胆之轮囷、冠绂之从容,愿拜石作丈、松作公。

我昔在韩山,有石曰双旌。种松其间,畀成梁栋,支大厦之倾而惜其迟生。

松灵石顽,谁使松化石?长此冥冥。匪石实顽,石能补西北之天倾。

无奈娲皇日听笙簧谢不能,百神不敢言石言其事。

松声谡谡嗟天醉,风云兮不来,空山兀抱龙虎气。

关于诗人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