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祥寺

清代· 丘逢甲

林间见佛阁,云卧袈裟冷。斜阳僧闭门,满地栟榈影。

秋怀八首,次覃孝方韵 其二

清代· 丘逢甲

蓬山沦没阻东归,看惯年年海水飞。剩有壶公教地缩,更无苌叔与天违。

箖箊落日神猿哭,苜蓿秋风虏马肥。今日秦庭非复昔,休将九顿拜无衣。

游白牛岩二首

清代· 丘逢甲

有客婆娑大海南,白牛岩畔访禅庵。颠僧老死文公去,细雨松花扑石龛。

久旱得雨初霁,饮人境庐,时闻和局将定二首 其一

清代· 丘逢甲

忍把乾坤付醉乡,登楼休负好秋光。黄龙约改清钟酒,白雁声催故国霜。

老树半凋开远目,菊花无恙展重阳。美人消息来何暮?怅望秦云各尽觞。

题康步崖中翰 其三

清代· 丘逢甲

寻秋独上白狼山,涕泪思乡客袖斑。匕首千金诗一卷,秋风匹马入榆关。

重九日游长潭六首 其二

清代· 丘逢甲

驾言游长潭,长潭在何许?峡口入滩头,曲折抵十里。

日望长潭云,今棹长潭水。樵风送歌声,云水濛濛里。

潭云有卷时,潭水无时已。水深龙所宫,是主云行止。

秋霖徒困人,游客爱晴美。空潭抱珠卧,勿遽呼龙起。

黄香铁先生 其三

清代· 丘逢甲

草堂遗集尽风流,欲问诗中几酒楼。依旧壶卢山色好,不妨才语谶千秋。

放生鹅歌

清代· 丘逢甲

有鹅不送陈大夫,恐杀而食登诸厨。有鹅不送王将军,恐笼而去伤其群。

胡子之鹅丧厥偶,俪以他雌傲不受。孤立无党众欲杀,护之使生意良厚。

昨闻钟子放生说,今读胡子送鹅诗。众人赞叹杨子笑,谓钟也黠胡也痴。

以说饵鹅得鹅想,以诗媵鹅误鹅往。欲夺鹅还餍众欲,毋令鹢鹢得独享。

我闻钟子学道人,仙厨行当脯凤麟。宁以一鹅贻口实,杨子过论疑非真。

自昔书生工凿空,幻中有幻出鹅笼。固知杨子取为我,众人未免色为动。

众口铄金况一鹅!道高固应生群魔。痴者非黠黠非黠,大众勿喧听我歌。

我闻兵解亦成仙,是鹅劫尽果乃全。伐毛洗髓用我法,立随鸡犬共升天。

生之于天放乃大,说者笑者两无害。不然诗肠亦姑润,勿讶仙人徒狡狯。

吁嗟乎!东南蜃气天苍黄,沙虫百万同日亡。一鹅之生复何有?

不能成阵军声张。男儿生当万羊膳,手扶鳌极平龙战。

嗷嗷四海安厥生,櫜弓笑赴头鹅宴。

白鹤峰访东坡故居

清代· 丘逢甲

噫嚱乎嗟哉!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已降宁远军节度之副使,更令惠州与安置。

两徙合江楼,两迁嘉祐寺。白鹤新居始经始,上梁文已成,凿井事兼纪。

堂名德有邻,邻者岂惟翟夫子?林行婆家酒何旨!

钓鱼有矶瞰江水。斋名思无邪,诗案可勿起。亦有西湖可行乐,堤之桥之尤可喜。

已拟携家老于此,一住四年春睡美,奈何复遣落儋耳!

人言东坡仙果仙,人言东坡死不死。东坡海外竟归矣,只因曾饱惠州饭,白鹤千年震遗址。

峨峨祠宇峰头峙,朝云有旁龛,过子亦从祀。更祀稚川与元亮,先生可谓有邻已。

墨沼朱池尚宛然,我来访古秋城边。文章光燄磨蝎避,耿耿奎宿方行天。

烈妇篇为广东候补从九品冯景釐继室方孺人作

清代· 丘逢甲

孤鸾血苦胶不坚,哀丝夜断凄冰弦。飞花满眼葬红泪,东风嫁杏愁笺天。

珠纬周天岁未满,银浦双星宝华散。誓骖赤虬朝玉清,手取千秋付彤琯。

湘筠茁节移越山,灵妃血泪流春斑。婿乡近种连理树,萎花病叶枝官闲。

食厉女媊呼不应,返生仙药愁难请。灵幡闪闪开道场,夜半瑶空幻鸾影。

女家家富千缥缃,琼缨瑶帨蒸古香。蕤编铸出此奇女,勃郁书气生贞光。

我弄南珠向瀛岛,遗芬亲听群真道。待扶娲石镌贞名,撑拄阴天天不老。

稚川手植梅枯久矣,拟就故处补植之 其二

清代· 丘逢甲

梦中休现美人身,香梦沈酣易赚人。但愿化身千万树,花开长布岭南春。

题菽园看云图

清代· 丘逢甲

看云不作狄梁公,屈身几以牝朝终。看云不作杜陵翁,许身稷契仍诗穷。

男儿生果抱雄志,眼光到处古人避。我所思兮大海南,岛上看云有奇士。

丹青貌形不貌神,茫茫四海谁写真。直取乾坤万古眼,写入一气相氲氤。

阳云出冬阴云夏,鲁马赵牛物交化。置身云外看云中,云之君兮纷来下。

眼前所见云非云,中有看者精神存。古今万事云变灭,嗟哉郁郁何纷纷!

不见卿云峦缦色,但见浮云蔽西北。坐令下士怀百忧,高天无青日不白。

平生长剑空倚天,未能划断云连绵。亦知阴霾势非久,其奈勃郁当吾前。

登高丘兮望远海,八表停云有人在。世间难得吉祥云,望气空怜成五采。

九渊沉沉蛰者龙,云兮虽起当谁从?雷霆收声电收影,眼见闭塞将成冬。

天地心留画图里,云生海山吸海水。淋漓元气大九州,霖雨苍生卧龙起。

关于诗人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