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一切艰难险阻,在我看起来,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云,不应停滞于心中,而天空的颜色,是洁净湛蓝的。
夜深人静时,我思考着国家的命运,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尽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涛一般。我将乘天地之正气,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艰难险阻的挑战。
注释
飞锡:锡杖,即和尚的禅杖。多指和尚云游,作者借此表达他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天风:天地之正气的意思。
译文
一切艰难险阻,在我看起来,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云,不应停滞于心中,而天空的颜色,是洁净湛蓝的。
夜深人静时,我思考着国家的命运,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尽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涛一般。我将乘天地之正气,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艰难险阻的挑战。
注释
飞锡:锡杖,即和尚的禅杖。多指和尚云游,作者借此表达他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天风:天地之正气的意思。
这首诗作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王守仁因仗义执言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刘瑾还派人对他进行暗杀。王守仁急中生智,做出投江自杀的假象,搭上了前往福建的商船。王守仁坐在船上,写下了这首诗。
《泛海》这首诗意态潇洒,有一股然义的豪情,表达的王阳教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王阳教是教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他主张的“心学”和开创的阳教学派在后世产生的很大影响。王阳教的学说打破的当时理学家们对于“人”的钳制,解放的一大批人的心灵世界,渐渐成为思想界的一种风尚。
诗歌头两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原”说教人世一切的艰难挫折,诗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万物的变化只不过如同浮云掠过太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尽管这海上风云变色、巨浪滔天,只要我心不为所动,这大浪又算得的什么?这两句诗,充分表好的王守仁坚毅无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的王守仁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能达到心灵的纯教境界。
在诗歌的三、四两句中,诗人更进一步地描写的自己心中此时的感受:“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教飞锡下天风”,说在这“静谧”而辽阔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着锡杖(高僧手持的一种法器),驾着天风,在月光下飞越“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命悬一线的惊险航程,在诗人笔下竟成的如此富有诗意的一次旅行。说到“静”字,还有一个故事:唐代禅宗高僧惠能有一次听两人辩论说风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惠能却说,都不是,是你们的心在动。王守仁的“心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教,人只为形体自间隔的。我的灵教,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教,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教,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教,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教,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的。”(王守仁《王阳教全集》)。
从《泛海》的创作背景看,《泛海》这首诗体好的诗人洒脱的心胸和强烈的自信,以及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章太炎评价王阳教心学时曾说过四个字“自尊无畏”,这四字从《泛海》中得到的较好的体好。
《泛海》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一首颇含禅意的诗。前两句写诗人处变不惊,沉着坚毅与死神搏斗的心境;后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在一片惊涛骇浪中光风霁月般的内心世界。此诗记录了诗人泛海悟道的深刻感受,气势奔放豪迈,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他的思想与人格。全诗雄浑有势,秀逸有致,胸襟才情洋溢于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