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料院葵向亭

宋代· 楼钥

结屋苍崖昼不哗,崚嶒乱石绕帘牙。
涛江渺莽三千顷,烟瓦参差百万家。
雉堞环山余暮雪,龙楼耸阙焕朝霞。
登临可是望都省,但有葵心向日华。

饯李君亮著作守眉山分韵得翠字

宋代· 楼钥

天下大峨山,雄秀盘厚地。
山虽不在眉,所在拥空翠。
矫矫三苏公,挹此淑灵气。
文章垂日星,照映盖一世。
李侯起广汉,射策叩丹陛。
褎然出群英,东南蔼名字。
来上著作庭,行入甘泉侍。
胡为把一麾,西归寻药市。
吾闻此州俗,秉法更陈义。
厚德坐镇之,近古翻易治。
君家义概堂,活人百万计。
老亲怀故山,色养谨承志。
还家万里余,赴镇夕可至。
不作题柱骄,岂有昼绣意。
班班老莱衣,人间真乐事。
忠孝无两心,出处固一致。
他日上思君,命驾当不俟。
此别谅非久,毋庸掺征袂。

次韵蒋德言游太白玉几两山

宋代· 楼钥

落花影里步春阑,飞鸟翩翩相与还。
若得把茅成小隐,等閒来往两山间。

吴少由惠诗百篇久未及谢又以委贶勉次来韵

宋代· 楼钥

江左一世称名公,首出刘惔与王-濛。
自高直以天自况,何止数仞言高墉。
虚声一传实何在,但知景附而风从。
我朝诸公门户阔,普纳万象如虚空。
群才俱入大鑪鞴,铸人端如金在鎔。
又如东君一布令,白者自白红自红。
岩岩千载玉局老,少年径以吾道东。
首干乐全次六一,二公自是燕许宗。
奏篇六论初流传,四海一日俱承风。
其间杰出六君子,香薰班马尤为浓。
涪翁又分江西派,作图序次田本中。
哦诗作文各务实,荐鹗不愧北海融。
坐令文物掩前代,主盟岂非诸老功。
固知文气僵湜籍,亦许诗律沾徐洪。
宛丘诸黄接前辈,宜有此甥风味同。
蚤尝决胜翰墨场,笔端豪健谁争工。
新篇句句多洒落,妙画字字真玲珑。
惜哉生晚百余载,欧苏之门欠登龙。
尚兹踸踔未阔步,吞舟之鱼沟岂容。
我方投老与世隔,映窗爱景方朣胧。
十年屏居可罗爵,何人来顾一秃翁。
俨然衣冠见吾子,文书衔袖名自通。
向来两卷余百篇,讽味抵今未能穷。
更携大篇如拱璧,刻画无盐贲孤踪。
人言霜蹄骋夷路,我今秋隼凌三峰。
爱余过厚拟前良,此事如何著得侬。
老我不入杞梓林,峄阳深隐如孤桐。
平生习气扫欲尽,只有愧处著力攻。
子归求之有余师,惟知叹息锦绣胸。
时时杖屦许来往,庶可岁寒相始终。

题慈溪张氏坐化颂

宋代· 楼钥

苦是自苦,有谁缚汝。
碍是自碍,非身为害。
既知一物本来无,何待行时方自在。

过上虞怀谢驿喜雨

宋代· 楼钥

梦回檐溜作惊湍,净洗炎歊百虑宽。
咫尺东山见膏泽,令人更忆谢家安。

送元积弟赴淮东总属

宋代· 楼钥

十人兄弟五人存,心事方欣得细论。
可但衰迟怜远别,只因喜惧有慈尊。
倚门何止期吾子,发策还知望好孙。
从此三年风雨夜,寂寥棋局与清樽。

石时亨饱山阁

宋代· 楼钥

层层得好山,是处足饱看。
君真乐山者,心地尤平宽。
生长山水县,惯见青巑岏。
筑室欲饫赏,凭虚著危栏。
天亦遂君意,俾君老其间。
场屋早得名,晚始就一官。
官又不得进,甘心乐瓢箪。
官少家食多,知更几暑寒。
朝见山岚高,暮喜山云还。
山气日夕佳,秀色几可餐。
晴雨各变态,雪月更万端。
于山真属餍,清明流肺肝。
膏粱与刍豢,与世殊鹹酸。
久矣谢世纷,屏息专内观。
鬓无一茎白,八十颜如丹。
所得不既多,愈饱天不悭。
此阁本不华,何处无此山。
苟为名利驱,人境无相关。
吾乡山苦远,可望不可攀。
东楼快登眺,耸翠罗烟鬟。
年来勇欲归,匏系未许閒。
君索饱山诗,南明恍在前。
十年两访君,共醉苜蓿盘。
向时多名流,与君平生欢。
只今几人在,一见良独难。
叔度镇金陵,道衡处瀛壖。
旧游如晨星,相望可长叹。
归梦绕故丘,非晚再挂冠。
何当泛剡谿,往从子于盘。

次许深甫寄陈颐刚韵

宋代· 楼钥

前朝折戟尚沙沈,志志私忧意向深。
谋国未须先问陈,平戎要且务攻心。
衣冠旧老知谁在,禾黍遗官尚可寻。
骑省再新人有望,一言坐复故疆侵。

陈留柏

宋代· 楼钥

驿门深闭柏参天,月可中庭夜影圆。
人静好风喧客枕,坐令归梦到林泉。

题汪季路太傅所藏龙眠阳关图

宋代· 楼钥

画出阳关古别离,萧疎柳质不胜悲。
行人顾叹离人泣,柳下渔翁总不知。

枢密谢公挽词

宋代· 楼钥

千古台山秀,名流列雁行。
惟公登政路,一旦破天荒。
故里空华屋,佳城映夕阳。
送车无路,东望泪浪浪。
关于诗人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