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颂九首 其四 皇祖

宋代· 石介

予亦即祚,涵濡养抚。罔有失所,予德其裕。

宋颂九首·明道

宋代· 石介

图任哲艾,拔崇贤能。
旌贲忠臣,死生光荣。
洗刷敝风,宫阙清明。

偶作

宋代· 石介

晋公平淮西,兵出速如神。
崇韬伐西川,六十日请臣。
太祖初受命,诸侯未尽宾。
蜀广号敌国,荆潭为强邻。
王师讨有罪,不闻逾十旬。
元昊诚蝼蚁,有地长一畛。
讵足污斧钺,寻当投荆榛。
是何逾岁月,务行含贷仁。
岂兹将师间,逈无晋公伦。
张旗发一号,岂无李处耘。
提戈出一战,岂无王全斌。
容兹盈寸蟹,荡漾于流津。
平生读诗书,胸中貯经纶。
薄田四五亩,甘心耕耨勤。
倚鉏西北望,涕泪空沾襟。

勉师愚等

宋代· 石介

不行一千里,安得为良马。
不连十五城,安得称善价。
汝皆有血气,非如木偶者。
撮发号男儿,肯甘在人下。
汝不闻图王,不成犹可霸。
舜与吾俱人,学之则舜也。
汝等但勉旃,前贤皆可亚。

南霁云

宋代· 石介

禄山炽乱,火焚昆岗。炎炎二京,鞠为战场。百官奔走,万乘苍黄。

孰城能守,孰地不亡。瞻彼濉水,其流汤汤。有城有民,在濉之阳。

远位巡上,巡智我彊。以城授巡,巡亦克当。贼从西来,杀气堂堂。

旌旗如林,对城而行。巡远登城,辞毅色康。城中之人,踊跃倍常。

贼知城坚,坐甲裹粮。城中食尽,杀爱以尝。士无二志,持病扶疮。

宁守城死,城不可降。霁云勇烈,跳城轶出。走泗投贺,求兵救乏。

贺饮霁云,牢醴罗列。霁云避席,谓众云曰。濉阳之人,不食一月。

义不独饱,食下辄咽。以刀断指,左右流泣。彼何人兮,忌忠嫉节。

心不感兮,贼功害伐。不出一兵,坐观斧钺。霁云心折,寸寸如铁。

霁云据鞍,怒发冲冠。一矢以志,复来不完。路人傍观,涕流汍澜。

远近闻者,为之辛酸。力尽且穷,城孤无援。至死不屈,万戈来攒。

精诚内发,颜色自安。身轻鸿毛,名重泰山。吾执唐刑,罔容于奸。

未诛禄山,先诛贺兰。

彼县吏

宋代· 石介

嗟乎嗟乎彼县吏,剥肤椎髄民将死。
夏取麦兮秋取粟,笞匹红兮杖匹紫,
酒臭瓮兮肉烂床,马馀梁兮犬馀气。
雀腹鼠肠容几何,虎噬狼贪胡无已。

宋颂九首 其三 圣神

宋代· 石介

圣机神谋,天秘地藏,风行雷动。旦秣我马,夕取其疆。

二君不知,晏眠于床。

赴任嘉州初登栈道寄题姜潜至之读易堂

宋代· 石介

我不从官君下第,其间险易两何如。
连云栈外四千里,读易堂中一帙书。
慈母含饴垂秃发,先生怀道按茅庐。
莫将清泪频频洒,蜀道之难欲上初。

宋颂九首·金陵

宋代· 石介

金陵峨峨,长江万里。

谁为巢穴,养此蛇豸。

天岂作限,而险而恃。

不顺不臣,敢亢天子。

徂徕山斋熟寝家童报征西府从事田集贤张著作

宋代· 石介

满径蓬蒿懒自锄,何人日午叩茅庐。
徂徕山下一枕睡,经略府中三纸书。
兵谋贵胜纵横出,海鸟忘机饮啄馀。
唯有淮夷雅宜作,文章兼不镶黄初。

宋颂九首·皇祖

宋代· 石介

既翦二盗,圣武烜耀。
荆潭蜀吴,如拔腐草。

河决

宋代· 石介

昆仑山最大,峨峨横绝域。
黄河地下来,汹汹不可测。
河伯一发怒,擘开昆仑石。
水出东北陬,浩渺无涯极。
平地水行疾,九州如咫尺。
汤汤势滔天,黎元多沈溺。
上贻尧心尤,四岳举鲧塞。
鲧用汩彝伦,九载无成绩。
尧怒不能治,遂行羽山殛。
有子其曰禹,命使嗣父职。
洛中得龟书,九畴文甲坼。
禹乃乘四载,周游视水迹。
百川各复道,九河皆开辟。
禹功既已成,水患方兹息。
窃思大禹意,河九为远策。
况云杀其溢,闻之孔安国。
三代逾千年,所以无灾厄。
战国争土疆,诸侯用诈力。
迁徒无常岁,湮沦不可识。
堤障遏水势,沟渠绝地脉,
禹道不复究,河流有壅隔。
频为中国患,不国不安席。
从官徒负薪,河泊弗受壁。
斫尽淇园竹,安救瓠子役。
民力殚将竭,国材耗亦剧。
四方竞上疏,群臣争筹书。
田蚡方为相,书来多持扼。
岂顾天下利,惟以私田惜。
贾让不为用,延年亦见斥。
如何圣人功,千载复不得。
皇宋运熙泰,四圣崇道德。
百蛮皆臣顺,万物遂生殖。
七八十年间,人不闻金革。
惟兹澶滑郡,河决亦云亟。
常记天禧中,山东与河北。
藁秸赋不充,遂及两京侧。
骚然半海内,人心愁惨戚。
河平未云几,堤防有穴隙。
流入魏博间,高原为大泽。
良田百万顷,尽充鱼鳖食。
救之成劳费,不救悲隐恻。
吾君为深虑,不食到日昃。
我忝窃寸禄,素餐堪自责。
不负一畚土,私辄逃丁籍。
又无一言长,万分有裨益。
与世同浮沈,随群甘默默。
亦或中夜思,斯民苦瘦瘠。
四年困蝗旱,五谷饵蝥蠈。
年来风雨时。才得一秋梦。
手足犹疮痍,饥肤未丰硕。
若待四体肥,斯民无愁色。
不然寻九河,故道皆历历。
一劳而永逸,此成功无歝。
或可勿复治,顺其性所适。
徙民就宽肥,注水灌戎狄。
试听刍蕘言,三者君自择。
关于诗人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