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记

宋代· 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水口行舟

宋代· 朱熹

郁郁层恋隔岸青,青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鴂两山相对鸣。

释奠斋居

宋代· 朱熹

理事未逾月,簿书终日亲。简编不及顾,几阁积埃尘。

今辰属斋居,烦局一舒伸。瞻眺庭宇肃,仰首但秋旻。

茂树禽转幽,忽如西涧滨。聊参物外趣,岂与俗子群。

到袁州二首 其二

宋代· 朱熹

袁州刺史几何人,韩李流芳独未泯。道丧时危今日意,九原遗恨一时新。

浣溪沙(次秀野酴醿韵)

宋代· 朱熹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 其四 子姜

宋代· 朱熹

姜云能损心,此谤谁与雪。请论去秽功,神明看朝彻。

次林扩之开善避暑韵二首 其一

宋代· 朱熹

炎官虐焰遍山村,也到萧萧柳下门。水玉秋菰那可得,羡君行处午阴繁。

游百丈山以徙倚弄云泉分韵赋诗得云字

宋代· 朱熹

执热倦烦局,驾言起宵分。随川踏晓月,度岭披朝云。

攀缘白石梯,拂拭苍藓纹。喷薄惊快觌,琮琤喜先闻。

奇哉此精庐,眇然隔尘氛。诸公肯同来,定非俗子群。

永日坐清樾,短章策奇勋。慨然念畴昔,联裾已荒坟。

中路忘磬折,寸心谩丝棼。惟应泉石愿,三生有馀薰。

兹游获重寻,十载心氤氲。他年访旧躅,山灵莫移文。

白鹿洞书院

宋代· 朱熹

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

偶成

宋代·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菩萨蛮(回文)

宋代· 朱熹

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
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铅山立春六言二首 其二

宋代· 朱熹

行尽风林雪径,依然水馆山村。却是春风有脚,今朝先到柴门。

关于诗人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