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曹秋岳竹垞图,今藏王息存处,出以索题,追和元韵

清代· 沈曾植

华阳旧馆,记清明上冢,网船归泊。港尾溪头寻踏去,象设孙枝长托。

白槿编篱,青松偃盖,想像归田乐。百弓量到,谁家邻比篱落。

何时墙角楼成,水湾门近,醧舫宾重酌。添个玉堂宣唤影,深护层轩修幕。

诗派编图,瓣香呈佛,潜采光丘壑。紫薇老矣,飘零长遁江角。

诉衷情近

清代· 沈曾植

秋坟鬼唱。罗刹江流悲壮。沈吟月种因缘,还见化城来往。

无限盲风怪雨,八角垂芒,宝字归天上。悲华放。黑枫人簇仗。

三生石在,霍霍刀环响。无尽相。分明镜影,苍茫泉路,故人无恙。

冤对终谁谅。

西湖杂诗 之六

清代· 沈曾植

石罅苔花朱不枯,空岩乳水静舂揄。
枫林一叶吊霜艳,竹翠万梢矜雪腴。

西湖杂诗 之十一

清代· 沈曾植

江门帆点夕阳明,江上愁心向晚生。
我寄悲怀东海若,要回胥种荡蓬瀛。

浪淘沙慢 和彊村辛亥岁不尽五日韵

清代· 沈曾植

春非我,嬉春还是,雨萼烟叶。暮雨潇潇转急。残灯黯黯未灭。

荡千里春心山翠叠。江南梦,词客哀结。向白日青阳试招未,离魂远飘撇。

嘈切。霓裳乐世长辍。幻羽换宫移家山破。双角飞更咽。

尽穆护沙乾,敕勒川别。鹍弦探折。醉卧处,何处秦关汉月。

蚁梦南柯迷残垤。海影倒,波沈摩竭。虫沙碎,尧禽寒语雪。

又误他,芳草王孙云峡拆。滔滔南纪江流绝。

念奴娇 双花王阁赋牡丹

清代· 沈曾植

东风无赖,向妙明空里,色尘吹聚。瞥尔摩醯无相眼,还为花光一觑。

午韵阑初,露香亭晚,玉佩罗裙舞。樊南老矣,更无彩笔新句。

尽教芍药扶轮,海棠授印,京洛风流具。小妹东家窥宋久,催唤蕊珠同住。

緤印香严,袜尘波细,离合神光处。斜阳导引,海西又作霞妩。

霜叶飞

清代· 沈曾植

楚天征雁参差起,斜行北向凄断。低徊重倚木兰桡,殢晴云池馆。

悄堤上柳舒青盼,夜来不放红妆绾。总是玉关情,怕缺月窥人丝鬓,寒食春远。

长近酒尾吟边,断肠无处,鹊炉心字千篆。风怀不是绛都春,芳事悤悤换。

便千里鹧鸪啼遍,梦魂还滞梨云攓。自料量乌巾角乱,插繁花莫惊泪眼。

定风波 寄詽斋

清代· 沈曾植

暂乞人閒解脱身。安横何用闭樆门。江上秋帆千里影。

风正。归途万一妥归魂。

万树梢头敷座坐。云过。朗吟还见洞庭君。一向松涛喧茗椀。

鱼眼。先醒原是独醒人。

行香子 其一

清代· 沈曾植

云起从东,云起从西。打蓬蓬大帝蓑衣。鼍鸣是否,鹙秃来兮。

总刈要晴,耕要雨,不舒齐。

巧语黄鹂,苦语鷤䳏。泥滑滑竹里鸡啼。谁家祭酒,若个阇黎。

任金刚眼,菩萨眼,一眯{目蚩}。

戚氏 其一 月夜瞻园小集归,樊山有词,依韵和之

清代· 沈曾植

月华清。隙光琐碎上轩棂。潭影窥人,林风解带,夜三更。

苕亭。古台城。残山剩水忒分明。衣冠六代如梦,梦中说梦到无生。

青帘白舫,黄花乌帽,偏怜重九嘉名。有风流词伯,载酒萧寺,邂逅招迎。

倦旅怊怅秋声。传觞催钵,病眼怯鸥盟。谁分与谱翻大曲,笔驶长鲸。

药瓯擎。攲枕秋漏丁丁。华胥梦到瑶京。故心现在,故意苍凉,故人共醉承平。

白发惭明镜,鬖髿老柳,摇落江汀。输尔朱颜玉骨,使君来,仙吏管蓬瀛。

为遣吴刚修月,长房缩地,楼阁华严靓。放善才五十三参请。

长相伴,汉上题评。憺西风,乔木峥嵘。惜秋华,小赋未能成。

作江山主,年年岁岁,越客扬舲。

金缕曲 为藏山题画

清代· 沈曾植

绝唱酬希听。我非鱼、子犹非我,会心谁胜。天若有情天亦老,目瞬华萎难认。

展画里、仙关云磬。浪说挂冠神武早,滞翱翔、那得常清净。

铭鹤罢,倚松暝。

洞庭叶下灵均醒。顾龙门、伤怀眇蹠,杨侯波劲。亲友抟沙坚不散,荒了陶家三径。

溯明月、中秋人定。玉宇琼楼三世影,唤湘灵、鼓瑟苍龙应。

常娥老,维摩病。

还家杂诗 其一

清代· 沈曾植

九服蹙靡骋,我怀良郁陶。憧憧野马尘,送我乘轮飙。

脩{車丸}一超忽,春光满江皋。黄花菜根味,紫花地丁膏。

五色蚕豆花,如鸣茧丝劳。农宗生民始,《击壤》成《咸》《韶》。

谁与饬五材,禾边倚之力。遂使糜烂战,不恤乾坤焦。

吾里绾吴越,风雨忧飘摇。有粟无金汤,慢藏盗之招。

经行揆形要,日暮玄云高。二妃洞庭宅,三姑泖湖居。

娥娥天帝女,应化为㜲姝。秦帝吞八极,游观戾海隅。

东南天子气,刘项先徵欤。如何污长水,株累千囚徒。

二妃风湘山,三姑沈柘湖。波涛秦簿令,??头为鱼。

吴楚亡国悲,灵威为宣抒。邢系出元公,神实周黎余。

泽国春水生,传芭会吴歈。千秋通肸蚃,三户同喑呜。

我代博士对,用裨枕中书。

关于诗人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余斋、轩、持卿、乙、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东轩支离叟等。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