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

明代· 方孝孺

幽禽兀自啭佳音,玉立雕笼万里心。
只为从前解言语,半生不得在山林。

近述基命录粗载三代帝王宽厚之政以寓忠爱之私幸彻睿览过蒙赐诗宠褒词高旨远复增惭荷谨依韵略陈情以谢万一云

明代· 方孝孺

明哲昔御世,虚心礼贤臣。
令名昭简策,千秋播清芬。
贤王启大藩,懿德贞且纯。
英姿迈前烈,高志企古人。
圣学自得师,旷代莫与邻。
睿谟粲可述,善政难具陈。
况复抱雄才,著作妙入神。
下笔百川涌,润泽义与仁。
陋儒亦何幸,趋召奉丝纶。
恩言宠赐褒,猥谓堪致君。
仰惟文献国,济济申白宾。
图治超太古,馀光能见分。
欢歌拟雅颂,烜赫继丘坟。

深虑论

明代·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沧州趣为台城赵生孝礼题

明代· 方孝孺

少年负奇志,味道轻神仙。缚虎千仞崖,斩蛟万里川。

东指扶桑西月窟,以手扪天问天阙。醉中欲夺羲和鞭,驱策六龙下溟渤。

岁华忽复晚,奇功竟无成。耻作楚狂人,甘为鲁诸生。

俯首蓬屋中,被褐勘六经。忧多发白早,触事万感盈。

拟从安期辈,采药游蓬瀛。蓬瀛群仙别来久,闻知掉头还拍手。

世上忧劳早巳知,身后功名复何有。弃我如敝屣,不肯相攀援。

登高发长啸,目送白鹤归三山。我友王子乔,示予海峤图。

孤峰拔出数千尺,丹光云彩交模糊。下临无地,上极无天。

沤波浩荡望不极,恍若巨鳌掀舞势与元气同回旋。

金银宫阙隐倒景,翠绡绛节在眼前。对此惬心赏,便欲乘风与俱往。

恨乏同心人,临?独惆怅。赵生天资妙,访我东海头。

清谈雄辨有仙趣,坐觉毛骨寒飕飕。生方读书取青紫,我巳屏迹栖林丘。

他年谢事倘相会,与尔共作蓬瀛游。

蜀府敬慎斋

明代· 方孝孺

天降大命,孔神而明。巍巍天位,匪德莫承。赫赫圣皇,天实子之。

奄宅九有,丕冒四夷。百辟是临,兆民是使。何远弗绥,何悍弗靡。

德威所加,孰不震惊。尚笃祗慎,以奉天明。矧惟哲王,有此大国。

天子之祐,之宠之锡。君于西土,厥壤汪汪。乔岷大江,式固其疆。

有臣有民,有邻有辅。外有戎羌,于徼于圉。匪格以诚,孰克潜孚。

匪治以仁,疲羸曷苏。教之禦之,以恩以礼。攘之训之,威武岂弟。

天有显任,举集王躬。惟克敬慎,乃宁家邦。惟圣天子,肇基百世。

众建藩辅,以匡来裔。厥或罔恭,民亦罔从。厥或弗慎,下孰敢信。

惟王迪德,懋昭大猷。日宣圣学,以祗天休。愔愔于思,夔夔于守。

穆穆语言,不惊左右。视乎在服,有秩有伦。视乎在廷,纪法具陈。

视乎禁卫,动有矩律。视乎郊圻,靡有怠逸。云孰致之,敬慎使然。

惟克敬慎,乃罔有愆。惟尔今王,天子攸倚。四国攸喜,下民攸恃。

王于斋宫,吉士祁祁。教言徐徐,温其有仪。跹跹黄发,忠嘉启告。

直辞靡挠,不怒以笑。古昔格王,永有烈光。彼或慢肆,福禄靡常。

王耽稽古,天下取则。宜其邦国,稽古惟王。邦国以康,㣧嗣用昌。

天佑大明,藩辅多贤。宜于民人,于千万年。

豫让论

明代·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谈诗(二首)

明代· 方孝孺

天历诸公制作新,力排旧习祖唐人。
粗豪未脱风沙气,难诋熙丰作后尘。

蕨箕行

明代· 方孝孺

并海饥民千百数,携锄上山斸山土。蕨根巳尽斸不休,力绝筋疲未言苦。

屋头五日无炊烟,十步九却行不前。全家性命系朝莫,弱子假息阿母眠。

昨日斸蕨仅盈斗,今日蕨根不满手。但凭斸蕨保馀生,再拜青山感恩厚。

青山青山尔勿猜,明朝未死携锄来。

题山水隐者

明代· 方孝孺

栋宇参差逼翠微,路通犹恐世人知。等闲识得东风面,卧看白云初起时。

蜀府遇夏时教谕次韵叙德言怀

明代· 方孝孺

周道昔沦丧,凤鸟收其声。纷纷徇世士,各以智术鸣。

仲舒起西都,蜀汉有孔明。下帷谈正谊,濡走济群生。

二子苟遇时,惠泽?孤茕。惜其遭逢谬,不见礼乐兴。

迩来一千年,文献鲜有徵。岂无辅相贵,未免利禄婴。

鄙夫何所知,浪窃当世名。致君事莫及,好古心徒倾。

身疲道路长,兴入江山清。偶随群臣后,获见百代英。

神姿俨渊肃,雄论极醇精。德政尚宽和,西土臻治平。

福善固天理,愿治本民情。昔叹贤豪稀,今见德位并。

寄言同袍子,拭目王化行。

蚊对

明代· 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緼,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次王仲缙感怀韵十首兼呈张廷壁 其一

明代· 方孝孺

哲后践贞轨,简策有馀馥。彼或趋卑污,流恶宁有足。

明达知所师,鉴古以自烛。惟王实天纵,虚心湛无欲。

学道期济人,为善靡徼福。群书不去手,万理瞭在目。

鄙臣守铅椠,恩光蒙远瞩。穆如首夏风,煦若阳春旭。

才微愧宠厚,迹贱惭爱笃。报德谅无阶,锡嘏徒有祝。

关于诗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