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峡驿观瀑布泉行

明代· 杨慎

水峡群山日月昏,飞泉百道接江门。犹龙近迓晴虹挂,似马遥看疋练奔。

悬绅瀑布屏风叠,砯崖转石青天折。三千尺下直难量,十二崿流承不绝。

烟骞雾捲滴珠槽,霭净岚沉冷玉膏。庄周虚说鼋梁险,枚叟空誇鹭碛涛。

一从流戍辞巴蜀,几回于役行荒服。百丈频经水峡牵,孤灯惯向江门宿。

纤萝不动月明天,彷佛桃源拟问仙。沧溟有气张圆㡠,银汉无声泻直弦。

山水清辉殊可乐,已觉蟠胸饱丘壑。乘兴聊赓太白篇,知音莫笑徐凝恶。

清平乐 廿一史弹词第五段说南北朝开场词

明代· 杨慎

闲行闲坐。不必争人我。百岁光阴弹指过。成得甚么功果。

昨日羯鼓催花。今朝疏柳啼鸦。王谢堂前燕子,不知飞入谁家。

西江月 其三

明代· 杨慎

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乌飞兔走疾如梭。

眨眼风惊雨过。

妙算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争名夺利竟如何。

必有收因结果。

荷叶杯 其二

明代· 杨慎

远寄音书一纸。千里。一字一徘徊。泪眼愁眉不忍开。

来么来。来么来。

西江月 廿一史弹词第二段说三代下场词

明代· 杨慎

阅尽残编断简,细详千古英雄。功名富贵笑谈中。

回首一场春梦。

昨日香车宝马,今朝禾黍秋风。谁强谁弱总成空。

傀儡棚中搬弄。

太史萧宗乐半间园八咏

明代· 杨慎

诏许归蓬荜,性本爱丘山。临水知鱼乐,披林共鸟閒。

劳劳车盖影,渺渺隔重关。

琵琶短引

明代· 杨慎

汉宫佳丽呼韩妇,黄金捍拨春风手。鹓凤宜承馺娑恩,犬羊翻作穹卢偶。

行行北斗望南看,马上一声堪白首。茫茫烟草叫胡笳,漠漠尘沙杂刁斗。

塞垣三秋少雁鸿,幕庭四月无花柳。枫香绝调今共怜,粪英幽恨君知否。

遗谱谁将异代传,艳辞自出骚人口。贺段本领昔已荒,穆曹官调知何有。

定子新从北里来,管儿不是东墙搂。

华表工彫犀四棱,锦绦自结丝千缕。撚弦运轸翠虬盘,促挝急节朱鸾走。

轮袍哉引连琐新,惊帆截浪忽雷吼。曲终赚尾复重头,掩却瓶笙兼瓦缶。

良夜邀欢松炬㸐,主翁爱客江鱼剖。善谑欣逢宋魏三,知音况对唐元九。

饱谙世事反覆多,甘向天涯沦落久。船中肯湿马曹衫,樽前且进牛殳酒。

转应曲 其三

明代· 杨慎

促织。促织。声近银床转急。熏残百合衣香。消尽兰膏夜长。长夜。

长夜。露冷芙蓉花谢。

庆成宴次张惟信韵

明代· 杨慎

太乙天坛望燎回,九重春宴选辰开。广庭列坐瞻华衮,合殿飘香入玉杯。

海宇讴歌千载遇,云门队舞八荒来。共怜彩笔飘摇赋,独有金门侍从才。

归田四咏为宪副卞苏溪赋(卞名□)

明代· 杨慎

长夏冷风清甽,新晴丹铅绿畴。
山高羊群似蚁,水阔牛背如舟。
半幅生烟幂幂,三腔短笛悠悠。
柴扉归来早掩,斜阳影在檐头。¤

好女儿 其一

明代· 杨慎

柳似腰肢。月似蛾眉。看千娇、百媚堪怜处,有红拂当筵,金莲衬步,玉笋弹棋。

心事一春谁问,同心结,断肠词。叹双鱼、不见征鸿远,蕉心绿展,樱唇红满,梅子黄肥。

怀音篇寄张惟信学士

明代· 杨慎

昆池望汉沼,滇徼视梁岷。音耗两迢遰,眺听一伤神。

他乡非故园,浊水限清尘。悁脰徒伫想,送躯邈何因。

有客来天末,开缄慰饥渴。殷勤访死生,绸缪申契阔。

光仪欻若亲,穷愁暂如拨。万里向炎隅,五载困羁孤。

山川梦张敏,岐路泣杨朱。烛龙屡迁舍,胎蚌几盈虚。

情随瘴岚结,魂与回飙俱。忆昔承嘉会,弱植连英蒂。

明轮仰重离,丽泽资双兑。取则斧晲柯,同声竿混籁。

曳佩步文昌,抽毫逼华盖。凤液接鸡栖,退食竞招携。

黄山上林苑,玄灞曲江堤。齐镳拾瑶草,对榻然青藜。

郢客传歌妙,周郎顾曲迷。传歌还顾曲,欢移成别促。

宁知嘤鸣鸾,忽作徘徊鹄。去去背荣宴,行行赴严督。

三陟阻且长,百罹纷交属。考槃岂中阿,离索异西河。

螭头辍彩笔,鹤膝拥雕戈。北道主人少,南方迁客多。

碧鸡冠曾岭,赤虺邻荒景。阖荆坐刬迹,剪茅旋栖影。

樵爨分獠烟,桔槔通?井。鼓腹畏含沙,延颈愁添瘿。

枭獍笑边陬,篁竹跳蛮酋。挈家窜草莽,乘障杂兜鍪。

乞粮公山氏,贷粟监河侯。蓬翘随树羽,桃梗泛苔沤。

风霜瘁筋力,蒲柳凋颜色。居夷寡凤嬉,求仙拙鷮息。

衰白岁不与,昏黄日下稷。新知讵相闻,久要难见君。

皎皎共明月,悠悠间白云。弃置勿复道,伊谁竟此云。

天山苏子卿,辽海崔亭伯。觖望洛阳城,销志长安陌。

跛鳖羞骥伍,委羽非鸿翮。下噀饶薄田,东皋馀广泽。

还乡尚有期,从君访黄石。

关于诗人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