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唐人闺秀慰帛图

明代· 杨慎

碧梧叶落红闺晚,玫砧敲月催金剪。重重海帘银蒜垂,曲曲山屏皂罗展。

广储悬月月初临,缇幕染霜霜已深。禁㾕铢衣围夜玉,嵯峨宝髻辟寒金。

云毋箱开同心锁,钴鉧香浮九微火。秦篝齐缕斗纷华,蜀锦吴绫分婀娜。

熨帛由缯忆远行,遥遥夜夜不胜情。百层妾住垂花坞,万里君居碎叶城。

垂花碎叶音尘隔,春去秋耒感行迹。深闺心断结蚕书,绝塞眼穿无雁帛。

明烛兰膏照独眠,蛾眉曼㫽为谁妍。试看裴羽相思夕,何似徐吾共绩年。

滇春好 寄李南夫、钱节夫、毛东镇

明代· 杨慎

滇春好,韶景媚游人。拾翠东郊风袅袅,采芳南浦水鳞鳞。

能不忆滇春。滇春好,百卉让山茶。海上千株光照水,城西十里煖烘霞。

能不忆滇花。滇春好,翠袖拂云和。雅淡梳妆堪入画,等闲言语胜听歌。

能不忆滇娥。滇春好,最忆海边楼。渔火夜星明北渚,酒旗风影荡东流。

早晚复同游。

补皋鱼风木吟为黄月坡政使赋

明代· 杨慎

晨风摇摇,有鸟朝嘲。不息终朝,予心孔劳。夕风习习,有鸟夜㖡。

不息终夕,予心孔棘。树欲静兮,风则起矣。子欲养兮,亲则巳矣。

枯鱼衔索兮,蠹何泣矣。养之不逮兮,祭何及矣。

赠沐锦衣

明代· 杨慎

仙山名五华,迢迢上烟霞。道逢两仙童,驻鹤问仙家。

仙家住仙村,木门苍琅根。英英众公子,楚楚诸王孙。

舍后有碧梧,凤皇将九雏。鸣声何喈喈,闻我蓬莱壶。

兄弟八九人,中子执金吾。木公酌醴泉,金母斟云腴。

埙虒吟何曲,历历种白榆。大妇七襄女,中妇重输姝。

小妇无名字,彷佛秦罗敷。丈人且安坐,日出东南隅。

赤虺河行

明代· 杨慎

君不见赤虺河源出芒部,虎豹之林猿猱路。层冰深雪不可通,千寻建木撑寒空。

明堂大厦采梁栋,工师估客穿蒙笼。此水奔流似飞箭,缚筏乘桴下蜀甸。

黯淡滟滪险倍过,海洋流沙争一线。谁驱乌鹊役鼋鼍,秋涛夏潦息盘涡。

柏亭云屏济川手,奠民枕席休干戈。安得脩为夷唐道,镌刻灵陶垂不磨。

咏风扇寄珥江

明代· 杨慎

飙轮木羽引凉多,金伏朱炎奈尔何。姑射冰姿堪作对,山阴雪兴可能过。

婆娑影里怀琼树,蹀躞声中想玉珂。便拟千觞河朔饮,仍听一曲洞仙歌。

荅马敬臣 其一

明代· 杨慎

北阙承恩谴,南荒作旅人。可堪同瘴疠,犹自隔音尘。

鹤岭霏烟外,螳川积水滨。三年不相见,两地各伤神。

桔柏渡

明代· 杨慎

桔柏古时渡,江流今宛然。名存巴国志,诗有杜陵萹。

鸨鹢冲烟散,鼋鼍抱日眠。分留馀物色,朗咏惜高贤。

寄余懋昭

明代· 杨慎

夙昔梦见君,揽衣颠倒裳。系君骅骝马,要我野游翔。

贻我金仙文,合诵声琅琅。方舟青衣水,共钓鲤与鲂。

晤言交款款,携手何洋洋。觉来一何见,累然在南荒。

荒鸡嗥东邻,明月悬西方。搴帷成起坐,长啸达晨光。

因之万里风,慰言企来章。

望西山

明代· 杨慎

望西山,西山迢递庆霄间。峰辉林彩如堪挹,翠壁丹梯若可攀。

亦有青乌占紫气。还乘白鹤驻红颜。斗极南陲分王气,天骄北漠控胡关。

近接桥陵鼎湖路,太乙勾陈临玉树。遥瞻双阙对氤氛,葱葱郁郁捧瑞云。

润接天河起箕尾,根缠维络镇坤文。长安楼阁中天起,峻极相连近天咫。

金芙蓉开万井中,罨画屏张三素里。龙宫鲸吼晓岚青,凤城鸦宿烟光紫。

雪晴琼岳转分明,日映名都一何绮。雪晴日映风光和,陌上游人积渐多。

相邀帝女柔桑路,其柰王孙芳草何。静婉香车褰翟茀,嫖姚飞盖拥盘陀。

杨柳千条金作线,梨花百叶玉为柯。雕俎华筵分内苑,锦场绣野入平坡。

行行国艳皆桃李,处处尘香尽绮罗。巨灵赑屃应相避,玄囿萧条未许过。

别有青莲千万宇,金榜红墙围净土。锡卓多非汉代名,翚飞各占周原膴。

横玉行香尽贵人,挥金资福皆豪贾。菩提花发六时閒,吉祥风动千铃语。

海昙仙梵日供张,铢衣宝鬘时歌舞。望山竟如何,由来逸兴多。

朝回长挂笏,休沐想鸣珂。三月春将谢,未请游山假。

痼疾在烟霞,俗鞅萦晨夜。闲人真遂爱山情,韦曲天西少送迎。

短屐踏莎占土脉,奚囊探韵赋春晴。岂似神仙限官府,爱山空作望山行。

春日过山家

明代· 杨慎

山床压春酒,滴作涧泉声。
与君终日醉,松风吹复醒。

风入松 途中遇雪

明代· 杨慎

梦回灯烬旅衾单。鸡唱五更寒。一夜里、雪花飞遍,晓来时、千里漫漫。

野色遥连玉树,清光炯映银鞍。行人休道路歧难。

酒盏自须宽。一种风流堪画处,溪桥两两渔竿。楼上笛声吹起,天涯梅蕊飘残。

关于诗人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