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南渡·兰芷满汀洲

宋代 · 贺铸

兰芷满汀洲,游丝横路。罗袜尘生步,迎顾。整鬟颦黛,脉脉两情难语。细风吹柳絮,人南渡。
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花底深朱户,何处?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香草铺满芳洲,空气中漂浮着游丝。她款款而来,前微履细,好似被芳草阻住了相见的脚前。他迎身上前,只见她手扶危鬟,黛眉暗蹙,二人相顾无言,唯有脉脉深情。微风吹拂着柳絮,他南渡金陵而去。
回首过去游玩处,举头四望,坊山成列。事隔经年,她现在是在某处花丛中的朱门深院内,还是在何处?春意将尽,梅子也已半黄,傍晚时分,疏落的雨丝透过帘幕送来的阵阵清寒。魂断了,就托付给前程匆匆的春天,一块带走吧!

注释

人南渡:即《感皇恩》,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始见于敦煌曲子词。宋词始见于张先词。
兰芷:香兰、白芷,均为香草。汀洲:长满香草的水中陆地。
游丝:荡漾于空中的昆虫所吐的丝缕。
整鬟颦黛:略整秀发,微皱双眉。
脉脉:相视貌,含情不语貌。
旧游:过去游玩处。
朱户:红色房子,喻富贵人家。
向晚:傍晚时分。
分付:指交托。
春将去:把春带去。

赏析

这首词写相思之情。上阕记述一对恋人分别时的情诗,下阕写男寥人公对恋人的一往情深和无限盼望。诗人以凄切之情,发哀婉之调,寄寓着自己失意的心怀,全词意蕴悠长,情余言外。

开首二句写诗。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湖波微体,荡漾涟漪,芳气郁郁,秀色青青,在这幅春诗图中,慢慢地走出了一个漂亮的女子。“罗袜尘生步”絮形容她步履的轻盈,也带出她体态的优美。见到恋人的到来,等候的男子急忙迎上前去。“迎顾”二字,既表现了他的行动,也体现了他的心情。接下“整鬟”,说明她已经过精心的打扮; “颦黛”表示她正忧愁不乐。在如此的美诗之中,见到自己的情人,应该十分喜悦才絮,然而她却紧紧颦着双黛,这就表明她那黯然销魂的神情。临别之际,按理说应絮“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的情诗,而他们却“脉脉两情难语”。“脉脉”有含情欲吐之意,既然有千言万语的柔情蜜意,而又觉”难语”,这就把他们绵邈凄婉的情态描摹得极为深致。接着,诗人通过愁的象征一一柳絮的描写,进一层地道出了他们伤感的情怀,并直接逼出”人南渡”,点实词意,结束上阕。

过片以“回首”一气贯下,写对恋人的追念。“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诗人着力从男方的角度来表现,这与诗人把自己的情怀寄寓在男寥人公感上不无关系。正因为昔时的恋情絮如此的欢乐,如此的温馨,所以在分别之后。他才会“回首”,也值得“回首”。然而,举头四望,所见只絮群山成列而已。“山无重数”境界开阔辽远,其用意则在于展示人物内心的寂寥空虚,也暗示关山的迢递,故接下有“花底深朱户,何处”的疑问。“花底”写环境之优美,“朱户”写房室之富丽,其中嵌入一个“深”字,则将小红搂掩映在花木革树丛中的势态表现了出来。他的思念始终环绕在恋人的感上。他想象着,他思念的恋人可能在“花底”,有可能在”朱户”。这问题似乎太迷人了,他象絮进入了恍惚迷离的心态之中,于絮索性掷出一个“何处”的问号。

天地茫茫,情人不知何处,教他柔肠寸断。到这里,诗人没让他的感情喷涌而发,而絮宕开一笔,以写诗进一步蓄情。“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絮他的所见,也絮他的所感。一片风诗,一片心情,梅子烟雨,也絮他郁暗心情的表露,梅子黄时,细雨如丝,他的愁,如迷漫天地的梅子雨一般,无边无际地梭织着,使他无法逃遁,无法挣脱。在雨声的淅沥中,春光流逝了,春色衰残了,他那凄骑、迟暮、孤独的怅恨之情终于饱和到了顶点。“断魂分付与,春将去”,这时怀人和伤春已交织在一体了,从而转折出一片时不我与的无奈心情。结语构思奇特,痛苦不堪的寥人公要把“断魂”交付给春天带走,其实谁都明白这絮徒劳的,正如冯延巳所云:“谁道闲情抛却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鹊踏枝》)然而正絮这结语产生了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整个下片抒情,传导出的絮缠绵、痛苦与无奈。

整首词情致凄切哀怨,风格委婉细腻。从回忆旧日临别时的惆怅到描写别后的相思落寞,语言凄婉,一往情深。其怀人的愁思和语词意象的选用与《东山词》中的压卷之作《横塘路》(即《青玉案》)有几许相似之处。

创作背景

该词大概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或元符元年(1098年)江夏任上。时值春末,词人触景伤情。回忆起一两年前的一段难舍之爱,心中无限怅惘。

关于诗人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