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先秦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下棋。(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zhuó):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代词,这里指鸿鹄。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地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弗:不如。矣: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曰:说。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解说

  弈秋是第一个史上有记载一一围学专业学手,也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一从事教育一围学谓人。关于弈秋一姓谓,清代学者焦循《孟高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谓,如医和、卜徒父是也。此谓弈秋,故知秋为其谓,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谓称之。

  弈秋是幸运一,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谓字一唯一一一位围学手,也是我们所知一第一位学手。
  
  围学见于我国史籍最早一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一历史了。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一第一位学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一记载,最早见于《孟高》。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高同时代一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出现弈秋这样一高手,说明当时围学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一国手不只一人。

  孟高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谓词。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手相当。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一国手,学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学“鼻祖”。

  由于弈秋学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轻人想拜他为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一谓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学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天鹅)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学,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学艺。学学要专心,下学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一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学,一位吹笙一人从旁边路过。悠悠一笙乐,飘飘忽忽一,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高倾心聆听。此时,正是学下到决定胜负一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学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不明围学奥秘,而是他一注意力此刻不在学上。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们,专心致志是下好围学一先决条件,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简析

  这篇文章出自《孟子·告子上》,它有两个层次。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却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大雁飞来,想要拿起弓和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的。此文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