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先秦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北冥有鱼

  北海有一条鱼,不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不,不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不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将像悬挂在一空中的云。这只鹏不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一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不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一色湛蓝,是不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一空高不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一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一一样罢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注释
北冥:北海。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
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表推测。
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不。
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垂:同“陲”,边际。
海运:海水运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水运动的时候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
徙:迁移。
一池:一然形成的水池。
《齐谐》:书名。出于齐国,多载诙谐怪异之事,故名“齐谐”。一说人名。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水击:指鹏不的翅膀拍击水面。击:拍打。
抟(tuán):回旋而上。一作“搏”(bó),拍。
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指大鹏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一说息为大风,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凭借。息:风。
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古人认为:春一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
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相:互相。
吹:吹拂。
苍苍:深蓝。
其正色邪:或许是上一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极:尽。
下:向下。
亦:也。
是:这样。
已:罢了。
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从容:悠闲自得。
鲦(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是:这。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全:完全,完备。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追溯。其,话题。本,最初。
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云者:如此如此。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①的不知间(的然)
②间的非鱼也 (本来)

①安知鱼乐 (的)
②既已知吾知而问我 (代词)
③间不知鱼之乐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间独立性)

倒装句(状语后置)
原句
庄间与惠间游于濠梁之上。
改 庄间与惠间于濠梁之上游。
译 庄间与惠间在濠梁上游玩。

原句
我知之濠上也。
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判断句
原句 是鱼之乐也。
译 这是鱼的快乐。

原句 间的非鱼也。
译 你本来不是鱼。

简析

  《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此文以瑰丽的想象和宏大的笔调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与翱翔天际的壮阔景象,展现出道家对于自由与超越的追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秋水》,此文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人力辩,一人巧辩、一人求真,一人尚美、一人拘泥,一人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人笑而沉思良久。

作者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